【喜迎药博会】“千年药乡”的“三朵金花”之一:渭源党参
新甘肃·甘肃日报记者 左玉丽 曹立萍 杨唯伟 蔡文正
【资料图】
定西,素有“千年药乡”之美誉。定西药材中有“三朵”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“金花”,渭源白条党参就是其中之一。
渭源县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陈鹏介绍,渭源白条党参具有“条直、体胖、色白、质好”的特点,不仅皮肉坚实,清香甘甜,且药用价值较高。
渭源县祁家庙镇郭家山村,千亩白条党参生长进入根部膨大期。新甘肃·甘肃日报记者 曹立萍 摄
“据《渭源史话》记载,渭源县种植党参最早可追溯至明朝万历年间。当时在渭源县汪家衙(现称莲峰镇),已经开始人工驯化零星种植党参;1928年在渭源县莲峰、锹峪一带种植党参已初具规模。而据《渭源县志》记载,1963年,随着党参育苗移栽法获得成功,党参在渭源北部开始大面积栽植。1965年,渭源县种植党参面积为3000多亩,1970年发展到1万亩,2000年以后面积已增加到8万亩左右。”渭源县委组织部干部徐国民对渭源党参的历史颇有研究。
白条党参花。张爱萍 摄
白条党参苗。张爱萍 摄
从气候条件来说,渭源县地处西秦岭山脉的南部地槽与黄土高原台地的交汇地带,属温凉半干旱类型,海拔在1980—2600米之间,平均气温在5.7—6.1℃,降雨量在420—600毫米,无霜期在140天左右,日照时数2421小时左右,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和根茎的膨大。
从土地条件来说,渭源属黄土高原梁、峁、沟壑地貌和中部川沿浅山河谷地貌类型,以黄绵土和黑垆土为主,呈弱碱性,土壤结构好、腐殖质高,且土质疏松、疏松多孔,透水性良好,蓄水能力强,成为白条党参最佳种植地。
白条党参切片。
白条党参种子基地。
从药用价值来说,党参是良药,素有“小人参”之称。清代《本草从新》记载:“参须向上党者佳,根有狮子盘头者真。”就是说,好的党参根须少而根条壮,真的党参必有“狮子盘头”的特征。而渭源白条党参,根条相对较长,每根长在20-35厘米之间,体胖多肉,呈长圆柱形,分枝少或无,须根少,根的头部有多数突起的茎痕和芽痕,集成一个个的球状,有鲜明的“狮子盘头”特征。
根是党参的主要药用部分,渭源白条党参的根呈长园柱形,根长分枝少。鲜根断裂处有白色胶状物溢出,干燥后是黑色。横切面是微黄色菊花心,肉厚,体质坚实,气味特殊,嚼后干甜无渣。
据实验测算,渭源白条党参醇浸出物含量高达73.81%,超过药典规定标准34.2%。富含蛋白质、8种必需氨基酸和12种非必需氨基酸,平均蛋白质含量8.51%,较其他地区同类产品高出33.2%,必需氨基酸每克13.20毫克,总氨基酸每克61.83毫克,营养品质突出。
渭源县农民晾晒党参。(资料图)
近年来,随着渭源白条党参药用价值被进一步认可,品牌认知度得到有效提升,深受市场欢迎和认可。
“渭源白条党参进入标准化种植、规模化储藏、精细化加工、市场化营销发展新轨道,成为当地富农强县大产业。”陈鹏介绍。
目前,渭源县白条党参种植面积已达到13万亩,产量达3万吨左右。
新甘肃·甘肃日报记者 左玉丽 曹立萍
杨唯伟 蔡文正
来源:新甘肃